姜黄素是化学骗子?Nature已为其正名

好知识2017-05-09 12:50:221503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姜黄素是化学骗子?Nature已为其正名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刘垚(本文为读者来稿,转载请注: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自然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报道(作者M.Baker,以下简称Baker的报道)。这篇报道将姜黄素称作为掩盖在“黄金盔甲”下的“化学骗子”,并引用了Nelson等人发表在药物化学(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期刊上的一篇短论(K. M. Nelson etal. J. Med.Chem. http://doi.org/bw46; 2017),称其为迄今为止“最为详实”的关于姜黄素的综述(该文在解螺旋有翻译发表“Nature高能预警:欺骗了大量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者的化合物”)。

令人震惊的是,这两篇文章均引用了部分无效的论据,他们的结论,大大的忽视了许多针对姜黄素的实验研究。由于这两篇有失客观公允的报道引用了错误的论据,对有些数据进行了不准确的阐释,甚至是遗漏了非常重要的药理或临床数据,姜黄素的药理性质和药用价值被错误的曝露在了非常消极的聚光灯下。

自然期刊于2017年3月1日再次发表了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Heger博士及12位来自哈佛医学院、索尔克生物研究所、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共同撰写的短文(Nature 543, 40 (2017); http://dx.doi.org/10.1038/543040c ),为姜黄素正名,文章虽短,但论据充分,掷地有声。

要获得化学分子药用价值证据的最完善方法,就是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DBPC)进行求证。Baker的报道声称姜黄素没有任何治疗益处。但是,在PubMed上使用术语“姜黄素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搜索却找回了49篇文献,其中17篇文章明确地反驳了姜黄素无效的观点。这些DBPC试验证明了姜黄素可以是安全而有效的,另外,共有27篇其他类临床试验论文和至少5篇动物实验论文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将候选药物成功进入临床的前提条件界定为需要单一的已知靶标和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相容性,会导致错失很多有价值的药物前体(R. L. Elliott,Am. Chem. Soc. Med. Chem. Lett. 3, 688–690; 2012)。高通量本身并不是对药物进行筛选的金标准,由于其局限性,需要与其他药物筛选方法共同使用。姜黄素与多个分子靶点的结合均与调节作用相关,而不是直接抑制(Heger M, Pharmacol Rev. 2013 Dec 24;66(1):222-307.)。

高通量筛选的局限性导致其往往成了具有欺骗性的药物仲裁器,虽能很好的发现药物前体,但并不能进行完全有效的筛选。综上,虽然科学家们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通过实验确定姜黄素的分子靶标和调节机制,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进一步研究姜黄素及其衍生物是非常有价值的。姜黄素可能并不符合药物化学家对于完美药物的定义,但无论是动物还是临床试验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姜黄素的药用潜力。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5879.html

化学基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