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什么意思

好知识2018-07-11 14:09:481934

谥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一般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剥削阶级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生平的德行而给予的一种称号。原寓褒贬之意。但宋代以后,便只有褒无贬了。赐谥一般是在将葬之时,也有在生前,也有自谥的。

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齐桓公、秦穆公、晋字公、楚庄王。也有用两个字的,如周贞定王、楚考烈王。汉代以后,两个字的谥多起来了。如汉刘彻,孝武帝,萧何,张良,文成侯,霍去病,景桓侯,诸葛亮,用三个字的。‘如春秋时的卫武公叫睿圣武公,公叔文子叫贞惠文子。

如上各例,可谥号是和爵位并称的。

但六朝以后,谥和爵便不相联系了。如唐代的陆贽,世称陆宣公>清代的林则徐,称林文忠公。“宣”、“文忠”都是谥号,而“公”则只是人们对他们的敬称,并不是指公爵。
有些有名望的文人学士死后,他的亲友私自给他谥号,并非朝廷给的。如晋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他为靖节征士。宋代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他为文节先生。张载死后,门人谥他为明诚夫子。
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为太宗、世宗等。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唐宪宗的全号是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是生前奉上的。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也有死后追尊的,如唐高宗死后,到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都是阿谀奉承之词。死后追尊的,也可以说是谥号。同一个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上尊号导致了谥号越来越
长。唐代诸帝,由高祖至玄宗,谥皆七字。代宗四字。宣宗十八字。其余九字。宋代诸帝,神宗二十字,其余十八字。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了,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才改用年号称呼。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元的名号。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是采用年号的开始。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此皇帝便用年号来称呼。如明神宗称万历皇帝,清圣祖称康熙皇帝。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6935.html

文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