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法中的四时的由来

好知识2018-07-25 12:17:181569

古代历法中的四时的由来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如《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古诗十九首》:“季兮寒气至,北风何惨慄!”“仲春”即指夏历二月,“盂冬”即指十月。
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夸尽”,意即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又说:“楚之南有冥灵(树名)者,以五百岁为夸,五百岁为參”,意即冥灵寿长,以一千岁为一年。后来历法日趋士密,由春秋二季再分出冬夏二季,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管子•幼官图》: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和四时有密切联系的是二十四节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人逐步认识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起初是掌握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但开始时把二分叫日中、宵中,后统名之日夜分。
二至开始时叫日永、日短,后叫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有“分至启闭”之语,“分至”即指二分二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已有“立春”等这四个节气的名称。到了c淮南子》,已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雨”,“立麗”、“小满”,“芒种”、“H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実“霜眵/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了。   

以阳历来说,每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总在每月4、5、6、7、8、9这六天中的一天;后〜个总在每月19、20、21、22、23、24这六天中的一天。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就能做到“不违农时”了。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7084.html

历史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