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闰月的由来

好知识2018-07-25 12:15:361484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闰月的由来
以“朔(初一(十五或十六)月”(“月相”交化一个周期的时间)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 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 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三 百五十四天,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 说“期 (JT基,一周年)三百有(又)六旬(十)有(又)六日”,比 较准确。但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 分之一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十一又四分之一 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 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 自然季节大致吻合。这就是< 尧典 > 所说的“以闰月定四 时成岁”。但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 <易 经•系辞上》说“五岁再闰”。但五年再闰又多了一些,
时成岁”。但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易 经•系辞上>说“五岁再闰”。但五年再闰又多了一些, 到了春秋中叶,便规定为十九年七闰,比希腊人梅冬发 现这个周期早了一百六七十年。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 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 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 况了。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如 <秦律•仓律>、《史记•吕后本纪》、《资治通鉴》卷十 三,都有“后九月”,即闰九月。这是因为秦及汉初以十 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将闰月置于岁末之故。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7083.html

历史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