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的三正是什么?

好知识2018-07-25 12:14:371121

历法是的三正是什么?
远古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日月星辰的运行、时序的推移、气候的变化,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到了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设立了太史之类的官管天象,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便有了历法。历法的产生反过来又利于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但历代统治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历法往往任意加以改动,如“三正”、改元之类,又给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带来很大的不便。由于历法的问题在古书中经常出现。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就是<尚书•甘誓》所谓“三正(zh5ng征〉”,即复正、殷正、周正。“正”即正月,岁首之月。周历以冬至所在之月即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十二

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
春秋战国是社会制度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列国“不统于王”,周历并不在各地普遍使用。如齐国在春秋晚年以至战国前期,仍用周历。但春秋晋国和战国时韩、赵、魏,都用M历。因此,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是不统一的。如《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小雅•四月>用夏历。《幽风•七月>言“七月”等是夏历,言“一之日”等则是周历。《礼记•杂记下>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冬至)”、“七月日至(夏至)”,用的当然是周历。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有时也有出入。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则说“秋,宋人取长葛”。《春秋•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则说在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
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杜预注:“今五月,周之秋。”

秦至迟在秦昭王时已采用颛顼历,即以建亥之月(芨历十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也是这样。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夏历的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和芨正完全相同。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七月丙寅始皇崩(死),九月葬骊山。可知是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用的是秦历;而对“十月”、“十一月”等称呼,仍照复历。
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〇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月之最后一天)杀魏其侯,接着说其春(那年春天),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当时以十月为岁首,那年的春天即在那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实即M历。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历外,一般都用夏历。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7082.html

历史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