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对道教的贡献

好知识2023-08-16 13:43:12128

寇谦之出生于公元365年,死于公元448年。

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幵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

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人嵩山修道。

实际上,寇谦之并不是那种自甘寂寞的隐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长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所以成公兴这样评价他说:“先生很难即刻成仙,却正好可做帝王师。”他们在嵩山隐居修行了七年,成公兴便死了,寇谦之一个人继续在山中修道。

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据说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见有神仙乘云驾龙从天而降,自称是太上老君,对他说:“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说是自从天师张陵离开世间以后,芸芸众生就没有了归宿,而隐居此山的道士寇谦之,才具道行都可继任天师之位。所以我特意来见你,亲自授予你天师的称号。”不久,寇谦之又自称与太上老君的玄孙会晤,据说太上老君的玄孙賜给他一部《箓图真经>,并命他以后出山,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当时,寇谦之在中国北方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当这两段神话传开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许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时成为道教的圣地。

寇谦之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自命,成功地发动了旨在使道教“现代化”的宗教改竽。他以葛洪〈抱朴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为中心,并引人懦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师道中的租税钱米、男女合气等陈规陋俗和装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术迷信,创设了一套新的斋醮科仪,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坛,朝夕礼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而目由此一新,世称北天师道。

公元424年,在北魏当朝宰相崔浩的亲自安排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拓跋焘在皇窗召见了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接受了他献上的〈篆图真经〉。寇谦之称这部“天书”与古代的〈河图洛书〉一样,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说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为上宾,宠信非常。于是,北天师道声势大琛,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后来,在北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寇谦之的意见起了决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改号“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师道坛,并亲自前往道坛接受寇天师颁赠的符录,同时封他为国师。寇谦之为帝王师的梦想成真,道教也首次获得了国教的地位。

本文链接:http://phb.hhpj.net/post-12748.html

文化

阅读更多